章学诚说"六经皆史也",岂独六经,其实所有中华典籍皆史也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华民族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遗迹,不但保存了一部分疾病的症状,还总结了很多治疗疾病的原则,也提供了一套可以防治疾病、健康养生的思路;比如:根据五行学说,以人体五脏为中心,五色与五脏相配,即绿红黄白黑。红主心,绿主肝,黄主脾,白主肺,黑主肾。一般来说,春多吃绿(椰菜、黄瓜等),夏多吃红(胡萝卜、番茄),秋多吃白(白萝卜、银耳),冬多吃黑(海带、黑芝麻),四季吃黄(南瓜、植物种子)。这些中医养生常识都可以更好的让大家做好身体防护。《本草纲目》是一个积历史经验、自然现象及人体现象为一体的记载,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,一部以疾病、身体痛苦、情绪不稳等为主线的历史记载,我们如何可以遗忘这样的痛苦史?《伤寒论》则是汉代人民以汤药为主,与伤寒瘟疫作斗争的历史,书中记载了得病的人的各种痛苦表现,并且条分缕析,是一部最好的经验总结。
中医,主要以中医经典为典范,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中发掘、总结的人性。人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,在中医看来,这都是人类身体决定的。真正的人性,是从生、从心的,不仅有来自文化心理层面的意识,还要来自生理层面的与生俱来的东西。中医药思想能够提供给世界的治病之方,与其说是理法方药,不如说是人性认识。基于这种正确的人性认识发展起来的社会治理学说,方案,也许才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。而想要更深入的理解中医,探索人性,师从名医大家,系统的学习中医知识必不可少。可以从中医大家身上更深入的学习中医,更深刻的看到中医的进程与发展。
传统的中医学历来主张:“病为本,工为标,标本不得,其气不服。”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,病人是健康的主体,医生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工具。著名中医王文鼎先生,曾经在上个世纪提出来一个观点,说中医是“让人自力更生的医学”。中医的一切治疗措施,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正气,恢复患者的自组织能力,而不是“越俎代庖”,让患者听命于医生,受制于技术手段。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,几乎是按病种分科挂号,很多患者到了医院里,就像走迷宫一样不知道该投奔哪门是好。一个“人到老年”的人,可能有很多不适,也许从头到脚都有症状,是否需要各个科室都走一遍?或者从头到脚仔细检查一遍?试想,一个“从头到脚”全毛病的老人,假如在各个专家的诊室里走一遍,他就会被一大罗检查单据弄得头昏脑胀,而且会被各位专家以科学的名义开出来的各种药物所吓倒。这许多的药物,即使有经济实力可以购买,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可以消化。
人体承受这许多的科学药物,生命的健康可能求不到,却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和化学污染而毙命。假如把这些药物“都吃”不可取,那么“都不吃”可以吗?“随意吃”可以吗?如果都“不可以”,那么,从头到脚仔细检查的意义何在?在现实生活里,很多老人每天“照单吃药”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每天十余种药按时服用,并且被“一个不能少”的医嘱吓住了。
总之,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,很难在一个篇幅里阐述清楚。但是,我们坚信发展中医,可以促进健康,可以造福人类,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,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,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,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,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,中医的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,相信随着《中医药法》的正式实施,中医药会走向更加健康稳固的发展道路,辐射更多的国家,为更多世界人民缔造福祉。